摘要:1984年,已工作13年的周君良谋求长远、亟需求变, 并在001基地团干部、毕业于湖北大学、 深爱文学的一生挚友、作家张辉旺的连接鼓动下, 毅然决然地放弃显赫的“官位”(副处级), 以28岁的“高龄”公费走进湖北大
![]() 1984年,已工作13年的周君良谋求长远、亟需求变, 并在001基地团干部、毕业于湖北大学、 深爱文学的一生挚友、作家张辉旺的连接鼓动下, 毅然决然地放弃显赫的“官位”(副处级), 以28岁的“高龄”公费走进湖北大学求学, 在楚天脚下、长江之滨面壁苦读。 或是年龄和经历所带来的紧迫感使然, 在沙湖之滨、水碧琴园的周君良可没闲着, 大学期间,他笔耕不辍、思如泉涌, 继续在文学的道路上探索。 1986年,年满30、已离开妻儿两年的周君良, 带着企业厚望、带着上百万字的学习笔记, 带着一堆写作上的荣誉证书, 回到贵州、回到栽培他的凌云公司。 在贵阳喷射文学之火引得《人民日报》副总编邀稿的青年记者 1987年,恰逢工厂内部调整, 已工作16年的周君良也想突破求变。 幸得贵州省总工会党组成员、分管报社的一位周姓领导的欣赏和提携, 他被调到贵州省总工会旗下的《贵州工人报》(97年改为《劳动时报》), 做总编室主任,并一开始就进入编委会,还给他分了房子。 他的人生,从此离开团委体系, 离开他人生职业生涯的起点、第一次绽放的地方, 同时也离开了曾经的“显赫”, 或有不舍,却无遗憾。 在《贵州工人报》,年纪轻轻的周君良, 超常规待遇,难免遭人非议和不满。 刚到报社的他决定用一个“大手笔新闻”去证明自己, 他写了一篇遵义的文章,《一起人命案后的两家人》, 从人性之美来谈这个不幸的惨案,投稿到《人民日报》并得到发表, 还被选为贵州最好新闻。 他也因此得到了《人民日报》的欣赏,来信继续邀稿。 后来《人民日报》也陆续发表过他的文章, 其中《生命的缺憾》这篇被一些有全国影响力的报刊转载, 还刊载到《人民日报·海外版》, 与老舍的儿子、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著名作家舒乙的文章并排。 作为新晋媒体人,周君良将自己的特长与工作充分结合, 短新闻,长报告,诗歌,散文,随笔,纪实小说, 勤写作,常发表,时有获奖。 采访歌唱家李谷一、专访大明星苏红…… 走进上百家企业考察纪实, 一路高歌猛进,大放异彩: 1988年,年仅32岁,就开始做报社总编室主任、总编助理; 1988年10月22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1989年,年仅33岁,周君良加入贵州省作家协会,成为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理事; 1990年,年仅34岁,周君良出版了第一部作品《人生经纬》,在全国发行; …… 一支笔杆独闯深圳的“标题党” (责任编辑:admin)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