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口可乐出售在华业务风波不断 员工安置成首要问题 “此前不少的股权转让事例中,企业打擦边球变相裁员的例子也不在少数,员工确实容易产生危机感” 法治周末记者 辛颖 近日,可口可乐出售的中国瓶装厂业务麻烦不断,由于担心中资企业接手后的权益受到影响,
可口可乐出售在华业务风波不断 员工安置成首要问题 “此前不少的股权转让事例中,企业打擦边球变相裁员的例子也不在少数,员工确实容易产生危机感” 法治周末记者 辛颖 近日,可口可乐出售的中国瓶装厂业务麻烦不断,由于担心中资企业接手后的权益受到影响,多地瓶装厂员工向可口可乐(中国)提交了诉求书,涉及股权交易后的员工待遇以及“工龄买断”等问题,而据媒体报道,成都、重庆、吉林工厂均发生员工停产事件。 据记者了解,目前各地工厂均已恢复正常生产秩序,事情暂时告一段落,不过员工的诉求并没有得到正面回应。“我们仍然会继续坚持与总部谈判,为自己争取应有的利益。”重庆瓶装厂员工史可(化名)告诉法治周末记者。 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外资企业出售在华资产时,在员工安置方面遇到阻力的情况,并不少见。 今年11月,法国达能集团出售旗下乐百氏品牌时也曝出“员工酝酿集体维权的消息”。而百事可乐早在2011年调整罐装时也有过类似的经历。 “面对从薪酬福利都较为完善的外资企业转入中资企业,或者是面对行业的不景气情况,员工确实容易产生危机感。加之在此前不少的股权转让事例中,企业通过打擦边球的形式扣除奖金、降薪、拖延工资来变相裁员的例子也不在少数,员工自然会尽可能地为自己争取利益保障。”食品饮料战略定位专家徐雄俊说道。 不平等待遇下的焦虑 12月6日,在四川工厂第二次停工的第二天,余铭(化名)就收到了可口可乐公司单方面解除与其劳动关系的通知。同时收到这份通知的还有其他几名在可口可乐四川公司工作的管理层人员。 “我没有联系过其他被解除劳动关系的人,我们在四川省的不同区域工作,至少公司没有给我一个正当的解释。我也不是员工提起诉求活动的组织者,突然收到这样的通知难以接受。”余铭对法治周末记者说道。 就在第二天,12月7日,四川省工厂以及各地区的营销工作人员就恢复了正常工作。 余铭还表示:“目前,我们原有职位的新任命者已经到岗了,但我依然坚持每天上班、打卡、准点下班。就是要公司对于辞退我给一个合理的说法。” 已经在可口可乐四川公司工作7年的余铭表示,不能糊里糊涂的就被辞退了,这与赔偿金的多少无关。 与余铭在这场争议中有着自己的清楚诉求不同,在可口可乐四川公司有着近二十年工龄的刘昊(化名)则显得有些迷茫与无奈。 “有人被辞退之后,大家很快就复工了。我也不知道原来的组织者是否还有新的计划,但至少我想保住自己的饭碗。原本在9月份还曾提过保证两年内薪资待遇不变,而上一次的沟通中已经没有提过这一项了。如果有赔偿固然好,如果没有也许就这样接受过渡了。”刘昊说道。 而多位可口可乐瓶装厂员工都向记者透露,负责瓶装厂在中国业务的总部员工已经拿到赔偿方案了,“然而我们却仍没有任何消息,平时为了冲业绩我们是一线最拼的员工,现在却受到这样的待遇”。 记者就上述赔偿方案情况向可口可乐(中国)相关负责人求证,但并未得到具体解释。 绕不过的员工安置问题 虽然已经有了百事可乐的经验在先,然而可口可乐此次出售瓶装业务还是没能悄然绕过员工安置这一问题。 只不过与当初百事可乐公开的员工补偿方案相比,此次可口可乐至今都没有类似的举措。 徐雄俊向记者表示:“像可口可乐、达能这样的跨国企业,在处理公司股权转让过程中的员工安置问题是非常有经验的,尤其在法律方面必然是经过了审慎的考核。” (责任编辑:admin)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